欢迎您访问苏州市农业农村局门户网站! 邮箱登录 用户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看三农

苏州日报报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苏州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来源:苏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0-03-20 13:06 访问量: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到2022年,苏州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昨天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动员部署会上,《苏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下发,部署了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基本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四大任务,以及“三高一美”建设等20项具体工程,努力探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苏州实践。

“三年行动计划”勾勒了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到2022年,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值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3%,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5万元以上,恩格尔系数保持在24.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5∶1以内。

农业现代化

聚焦都市生态农业定位

“三高一美”全面覆盖

在苏州,“农业强”的基石更稳固。数据显示,我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标准农田占比和机械化水平分别超过70%、80%、90%,农业现代化指数连续多年居全省全国前列。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苏州要基本形成现代都市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优质高效、利益共享的产业融合新格局。要聚焦都市生态农业定位,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将实施“三高一美”建设、农业园区提档升级、智慧农业建设、乡村产业融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绿色农业发展六项工程。

“三高一美”(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池塘和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将筑牢苏州农业现代化的根基。按照目标,今年全市将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全市常年菜地最低保有量稳定在30万亩以上;加快高标准池塘改造,到2022年建成标准化养殖池塘22万亩;加快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大力发展生猪等畜牧业,到2022年全市生猪自给率达到30%。“到2022年,‘三高一美’将全面覆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智慧农业建设也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之一。我市日前获批智慧农业国家级试点,为此,“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推进试点建设,到2022年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2%,全市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55亿元;全市建成10个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和5条农业全产业链专家服务系统,培育10个智慧农业品牌和15个“智慧农村”示范村,重点打造昆山智慧农业技术和装备产业集群、吴中长三角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乡村产业融合上,则将大力发展共享农庄(乡村民宿),促进农业与文化、教育、康养、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到2022年全市建成共享农庄(乡村民宿)100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0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8000万,各类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55亿元。

农村现代化

聚焦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三特一古”全面实施

通过持续改善乡村环境,当前,苏州“农村美”的形态更加凸显。全市重点村、特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98%,全市培育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56个、三星级康居乡村2050个、康居特色村37个。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聚焦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基本形成特色凸显、农民乐居、市民乐享的“苏式”乡村新风貌,以及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新局面。为此,将实施“三特一古”乡村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等五项工程。

据了解,“三特一古”,是指特色精品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和古村落,接下来的三年内,我市将全面实施建设。以自然村为单元,整合现有乡村建设项目,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乡村建设体系。到2022年,全市培育100个左右特色精品乡村,培育6个左右特色精品示范区;全市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基本建成特色康居乡村,建成3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全市城郊融合类和其他一般类村庄基本建成特色宜居乡村;加强古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到2022年完成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编制工作。

同时,按照由小康阶段到基本现代化阶段变化的要求,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入品质建设阶段。到2022年,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占比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2%,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

乡村治理方面,今年所有行政村均开展乡村“微自治”,乡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到2021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达到70%。到2022年,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98.5%,农村社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成率达到100%。

农民现代化

聚焦农民生活持续改善

“三提一保”全面落实

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在苏州农村,“农民富”的特征更加鲜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内涵更加丰富。去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3.5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5∶1。各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文明乡风“吹”进千家万户。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聚焦农民生活持续改善,率先基本实现农民现代化,基本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美好愿望基本满足的生活富裕新态势,基本形成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乡村传统文化和都市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乡风文明新气象。包括实施就业创业扶持、集体经济转型升级、相对贫困长效帮扶、农民文化素质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等五项工程。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归纳起来,就是“三提一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文明素养、提高农民自治能力和保障农村弱势群体)全面落实。比如,就业创业扶持方面,我市将建立健全“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每年完成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每年开发不少于300个基层公共服务岗位,每年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2000人。到2022年累计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70个、省级创业示范基地40个。

全面推进“一户一档一策”精准帮扶机制,健全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和精准识别长效机制,推动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增长。深入开展100个市级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100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工作,落实集体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选派制度。今年,100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年可支配收入全部达到250万元以上或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四化同步”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财政支农资金只增不减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实现“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就是要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改革创新,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要素制约,加快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具体说,要实施城乡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土地资源配置优化、财政金融支持四项工程。

其中,城乡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到2022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8%。强化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2022年,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3.5名,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土地资源配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市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到2022年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加大农业农村用地支持力度,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同时,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此外,将加大“三农”投入,确保财政支农总量资金只增不减。按“增加增量、统筹存量”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加快“阳光惠农”监管系统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能。

相关稿件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