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苏州市农业农村局门户网站! 邮箱登录 用户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看三农

苏州日报报道:阳澄湖畔有个“蟹香人家”

来源:苏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1-05-31 13:04 访问量:


村庄名片

昆山市巴城镇武神潭村

武神潭村地域面积5.7平方公里,辖13个自然村,现有农户523户,人口2109人,党员103人。先后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万亩阳澄湖东端,几条河流成环成网,滋养着昆山市巴城镇武神潭村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眼下,正是蟹苗生长的季节。武神潭村党总支书记俞烽来到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在田垄上走走停停,查看蟹苗和水草生长情况,不时与驻守在这里的蟹农交谈,了解大闸蟹养殖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靠湖“吃湖”的武神潭村做足“蟹”文章、发展“蟹”经济,全力打造“三个一百”致富工程,即100户大闸蟹养殖户、100户大闸蟹经纪人、100户农家乐,擦亮“水韵武城、蟹香人家”特色田园乡村品牌,走出一条以当地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

科学养殖,大闸蟹个大体肥

每天早上7点,54岁的周文元吃过早饭,习惯手持一杯绿茶,去蟹塘上巡走一圈。作为上世纪90年代巴城镇最早的一批蟹农,在周文元记忆里,那时的武神潭村一下雨就是一地烂泥,现在可以开着汽车巡塘。

2010年起,巴城镇推动武神潭村等进行农民土地流转,计划投入9亿元,对分散、破碎、低效的农民蟹塘实施标准化改造,建设总面积达3万亩的阳澄湖现代渔业产业园,落在武神潭村的有7800亩。对蟹养殖有着独特感情的周文元积极抢抓新机遇,再一次成为“敢吃螃蟹的人”,一下子承包了30亩。

与以前“看天吃饭”不同,园区采用微孔底增氧技术和新的养殖模式,通过水草种植、优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措施,人为控制水域生态质量,实现大闸蟹品质稳定可控并逐步提升。园区配套完善的生产用房,实施庭院小区管理模式,蟹农可“拎包入住”,而且每个池塘都设置身份号,园区水产品可全程溯源。

园区还按照生态循环,以池塘养殖循环水示范工程建设为中心,实现养殖尾水三级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按太湖流域池塘循环水达标排放,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融合。根据园区监测结果,渔业园区养殖尾水处理后氨氮、总氮、总磷等指标全部优于外援水体。

今年天气整体不错,气候温和、水草丰沛,蟹苗长势喜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周文元不再仅仅靠肉眼观察水草的叶片上有没有挂泥,另一双更加智慧的“电子眼”也在时刻帮他“盯”着蟹塘的情况,并可实时给他出具详细的“体检报告”。“我们现在也吃上了‘科技饭’,心里有底更不慌。”看着监测仪器,周文元对pH值、DO、COD和氨氮浓度等理化指标了如指掌。

“以前4两的蟹难找,现在4两的蟹也难找!”周文元说,得益于良好的养殖管理和科学喂养,现在的大闸蟹普遍个大体肥,一只大多在半斤以上。园区不仅配置标准化宿舍,安装空调和卫生间、洗浴间,还配置了农药商店,并定期聘请专家驻点指导。一有空,周文元就喜欢转转,和其他蟹农就各自养殖中遇到的问题说一说、碰一碰,相关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

掰着手指,周文元算了一笔账,扣去每亩2000元的租金,每亩净利润超1万元。也因此,容量有限的阳澄湖现代渔业产业园一地难求,周文元每年都得面临激烈竞争。

直播卖蟹,线下线上共起舞

在“网连万物”的新时代,武神潭村大力鼓励村里的青年人开设大闸蟹网店,拓展销售途径,让大闸蟹“爬”得更远。

40岁的朱乾龙在多个网络平台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积累粉丝5万余人,和村里多家养殖户签订独家合作协议,年销售额约500万元。在直播卖蟹之外,朱乾龙还和朋友们拍摄一些阳澄湖自然美景、蟹农投喂等场景短片,进一步宣传推广阳澄湖蟹文化。

线上有电商,线下有蟹坊。武神潭村委会对面,就是每年秋季宾客云集的春秋水城蟹舫苑。与散布于路边的小饭店相比,蟹舫苑没有普通饭店的地基,而是以木桩将水泥船固定在湖边,全部是水上的船餐厅。

虽然时下许多蟹舫大门紧闭,处于“休眠状态”,但满满当当的桌椅仍然能让人想象到吃蟹的季节全国各地食客慕名而来的热闹场景。

2005年,穿村而过的苏州绕城高速公路、相石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网格化交通初具雏形,便利交通让嗅觉敏锐的武神潭村人看到了新的商机。村委会为给村民搭建具有文化气息的大闸蟹销售平台,利用相石公路及绕城高速取土坑建成春秋水城蟹舫苑,集餐饮、娱乐、蟹交易于一体,延伸产业链。

蟹舫苑占地(水)面积8711平方米,仅停车场便达3200平方米,可同时停车200辆,年营业额3500万元,经营纯收入1050万元,同时帮助解决富余劳动力200人左右。

为保护阳澄湖水环境质量、优化经营环境,武神潭村还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实施蟹舫苑污水管网改造、建成蟹舫苑消防总管,每条餐船都要安装消防喷淋及烟感报警器等消防设施,更好推动大闸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有吃有玩,“致富经”越写越厚

白墙黑瓦,依河而立,庭院内一间间包厢整齐排列。在阳澄湖乡乐园蟹庄,顾春芳正忙着和家人一起为预约前来就餐的上海客人准备晚餐。

“乡乐园”由顾春芳利用自家的房屋改造而成,今年是第10个年头,最多可同时接待100多位客人。以自家养殖的大闸蟹为特色,以鱼、虾、鸡等阳澄湖畔其他特色农产品为补充,顾春芳研究开发出近30道特色农家菜,每年9月到12月的蟹旺季,平均销售额近50万元。

原本是“干几个月养一年”,但如今,随着武神潭村环境越来越好,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即使在淡季,也不时有预约客户,顾春芳在做农副产品“微商”的同时,也忙着继续张罗农家乐生意。

这是顾春芳和村里其他农家乐经营业主迎来的新景象。穿过村庄入口花团锦簇、绿草如茵的中心公园,漫步在平整开阔的乡间慢行步道上,眼前的武神潭河清澈透底,村民议事长廊、乡村咖啡屋掩隐在一片绿意中,20多亩格桑花海一望无际,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边走边看。

村民金彩凤特别喜欢拍照,经常把村庄的美景发到“抖音”、微信朋友圈。当亲朋好友好奇地问她“这是在哪里旅游”时,金彩凤总是得意地回复:“我们村里”。

“依托‘阳澄湖大闸蟹’这张‘金名片’,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巴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武神潭村逐渐形成了以大闸蟹为主、生态有机蔬菜种植和优质有机粮油种植为辅的农业特色产业及以品大闸蟹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这部乡村“致富经”正越写越厚。

相关稿件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