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处站动态

全市水稻中后期生产及当前应对持续高温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 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8-03 15:59:33 访问量:字体

今年我市夏收夏种期间天气持续晴好,夏粮收获进度快,水稻适期播栽比例高,栽插基础好。水稻前期天气以晴热为主,梅雨期入梅迟、雨日少、雨量小,水稻发苗快、苗数足,据730日苗情统计,机插秧亩均现有苗数30.20万,较上年多0.22万,叶龄12.19,较上年快0.02叶;直播稻亩均现有苗数35.48万,较上年多1.73万,叶龄10.96,较上年快0.66叶,全市水稻总体长势较好,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大、田间不平衡性大等问题。

当前全市水稻正陆续进入拔节长穗期,此阶段水稻植株由营养生长为主转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重,是攻大穗、夺高产的关键时期。各地要加强踏田诊断,加大苗情分析,开展分类指导,抓好措施落实,为全面夺取秋粮丰产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一、强化水浆管理,构建合理群体

各地利用晴好天气进一步搁好田,要明确搁田标准:田间能撑得住脚(硬板)、田面裂芝麻缝,同时白根泛起、叶片挺起、叶色褪淡,风吹稻叶响,叶尖刺巴掌。对目前搁田尚不到位,群体偏大的田块,要利用高温晴好天气适当增加搁田强度,但切忌重搁,防止群体大起大落;对群体适中的田块,在叶色明显褪淡之前继续实行分次轻搁田,前水不见后水,保持干湿交替,壮蘖壮秆;对迟播迟栽等群体仍不足的田块,要增施少量尿素加硅肥、锌肥和钾肥等,实行带肥轻搁田,既争取动摇分蘖成穗,还争取壮秆增粒。对于搁田效果好、达到搁田目标的田块,要及时复水进行湿润灌溉,防止搁田过重产生烤苗伤苗现象。

搁田后,除孕穗和抽穗扬花期浅水灌溉外,要坚持干湿交替,前期以浅湿为主,后期以湿干为主,前水不搭后水,确保田面硬板不回烂。收获前10天左右要及时断水,保障适时收获。

二、强化穗肥施用,争足穗攻大穗

针对今年水稻生长的特点,在穗肥施用上要针对不同播栽方式,区别苗情、分类施用。穗肥施用时间:基部第一节间定长,田间总茎蘖数开始下降,叶色明显褪淡。

1、机插水稻。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如南粳46),为确保稻米品质,后期穗肥尤其是氮肥不宜过重,穗肥应适当减少用量,一般掌握85-10日、亩用复合肥15kg+尿素7.5kg左右;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如常农粳12)要发挥大穗优势,对群体适中、叶色有较明显褪淡的田块,坚持以促为主、促保结合(8月初第一次追施、亩用配方肥5kg+尿素7.5kg,间隔7-10天看苗第二次追施、亩用尿素7.5kg左右)。

2、直播水稻。重点强调在搁好田的基础上,适当控制后期穗肥的施用,即穗肥使用上促保兼顾、一次追施,时间掌握在810-15日,数量掌握亩用尿素不超过15kg

3、采用机插缓混侧深施肥技术的田块,原则上不需施用穗肥,若叶色褪淡明显(倒4叶浅于倒3叶),则亩用尿素7.5kg

具体穗肥施用策略还因前期施肥数量、苗情调整。

三、关注当前高温,强化防灾应变

省气象局和省农业农村厅今日联合发布《江苏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已将我市列为83-9日水稻高温热害中-高风险区。当前我市水稻正进入拔节长穗期,对高温越来越敏感。高温会加快幼穗分化进程,影响大穗形成;倒2叶期之后遇到持续38℃以上高温,容易引起部分品种颖花退化尤其是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水稻,持续35℃以上高温有可能显著降低结实率。各地要做好以下两方面预防措施,一是以水调温,防御高温热害。正在施穗肥的田块可结合穗肥施用保持合适水层,降低冠层温度;还需搁田的田块可上跑马水,日灌夜排,保持湿度。二是叶面喷肥,缓解高温影响。对于还未施用穗肥的田块,尽快施用速效氮肥,促使叶色尽快转深。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还是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频发季节,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及时制定防灾应变方案,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及时关注天气变化,主动联系气象预报部门,密切注意台风、高温等极端恶劣天气的发生和变化。二是对稻田沟系不配套的田块,要继续清理、疏浚内外三沟,修缮排水设施,确保雨后田间积水排得出。三是要关注病虫预测预报,根据植保部门发布的技术意见,加强病虫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病虫灾害损失。四是要确保安全生产,雷阵雨天气人员离田,田间作业避开高温、起早带晚,防止中暑。

四、强化服务指导,发挥示范效应

各地各级农技员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发扬服务精神,一方面要深入田间地头,加强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根据生育进程和关键天气及时制定科学有效的田管技术对策,提高技术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现场、电话、短信、意见书、明白纸、视频会等方式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机插缓混侧深施肥、稻田综合种养等示范片(方)建设,充分体现示范片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辐射带动效果,发挥好绿色技术在示范片创建中的支撑作用。


                                                                                         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22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