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水稻集中收割期,大地披上了丰收的盛装,常熟市农科所内也迎来了收获的喜悦。在常熟市人民政府农业特别顾问、水稻育种专家端木银熙的办公室里,正上演着一场与水稻育种材料的“亲密对话”。
走进端木银熙的办公室,一堆堆整齐排列的水稻育种材料映入眼帘。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把散发着稻香的种子照得金光灿灿。这些珍贵的材料如同端木银熙的“宝贝”,他正仔细地将它们分类、整理、记录,为11月底的海南育种之旅做好准备。
翻开端木银熙的工作笔记,封面已经卷边泛黄,看上去有些破破烂烂。他说:“在稻田里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本子上滴的都是汗,用不了几天就这样了。”翻开本子,每一页都用铅笔打着整齐的方格,密密麻麻记录着水稻育种材料的编码、培育周期、性状等,仿佛是一粒粒种子的“生命密码”。
以端木银熙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就是这些种子的“解密者”。1974年,常熟市农科所重建。50年来,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扎根大地、开拓创新,结出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截至目前,常熟市农科所已累计育成太湖粳系列、常农粳系列、常优系列、常香粳系列等48个水稻新品种,在江浙沪皖鄂闽五省一市推广应用超过7100万亩,增产粮食21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超30亿元。
今年,面对持续高温、多轮台风等考验,常优粳10号、常农粳14号等主推品种表现优异。其中常优粳10号历时12年育成,是首个适宜在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种植的三系杂交中粳稻品种。202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2年布点试种,2023年大面积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曾在测产现场评价:“常优粳10号综合性状好,增产潜力大,是有较好适应性的杂交稻品种,有着良好的推广发展前景。”今年常优粳10号在全省推广面积约3万亩,抗倒伏性、抗病性和耐高温能力突出,交出了亩产超800公斤的优异答卷。
育种人对光阴有着特别的紧迫感。从亲本培育到新品种育成,需要8至10年。“在常熟市农科所育成的48个品种中,26个品种是在2018年以后育成的,这是全所上下厚积薄发的结果。正是有了前几十年的不断积累,让我们的种质资源库不断扩充和丰富,才有了如今持续不断的新突破。”常熟市农科所所长王琛说。
展望未来,常熟市农科所的目标更加远大。王琛说:“我们将重点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优质食味稻米的市场需求推进技术研究与攻关工作,同时在种质资源开发保护上重点拓展探索领域,加速形成以水稻种业为优势、以地方特色品种为补充的‘大种业’格局。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水稻品种,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