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苏州三农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吴中绘就“锦绣江南鱼米乡”现实样板

来源: 看苏州 发布时间: 2023-11-20 09:02:18 访问量:字体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吴中传统水生蔬菜栽培系统榜上有名,成为江苏省2个入选项目之一。这是吴中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展示和实力验证。据介绍,近年来,吴中区农业持续增效、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多项创新工作举措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我们锁定的是中高端客户,公6两、母4.5两的规格蟹,都要卖到120元一只。”在位于临湖镇的苏州太湖现代农业园区,蟹农陈建庆指着刚捕捞上来的两筐太湖大闸蟹告诉记者,今年自己共养殖太湖蟹70亩,预计产量可达9吨左右,其中大规格蟹占了多数。目前销量将近一半,大都销往广东、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因为我们养的太湖蟹品质好,池塘水源直接从太湖引入,然后通过高蛋白高营养的饲料投喂,包括玉米、螺丝及适当的海鲜等。当然,这更与整个基地的智慧化精细化管理密不可分。”陈建庆如是说。

由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打造的智慧渔业示范基地占地面积约450亩,建有智慧渔业管理中心和渔业物联网系统,可准确了解养殖生产环境,提升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的预报、预测、预警能力及对塘口放养、投喂、鱼病、用药、销售等信息的采集,从而形成针对特定养殖品种、特定养殖模式和不同养殖阶段的线上决策系统,通过决策系统指导增氧、换水、投饲等农事操作,实现精准化养殖生产。

苏州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雪洪介绍,“因为以前在太湖养殖是没有办法做到实时管控,现在我们通过智慧系统,能实时控制塘内的溶氧量、总氮磷等方面的指数,不需要时时刻刻有人在池塘边盯着,养殖户基本上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养殖大闸蟹。”

产业兴则乡村兴。作为一个纯农业村,如何通过农旅融合,体现差异性,形成新卖点,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美丽田园变身美丽经济?横泾街道上林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村民自愿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整合,成片提升农田面貌,形成春有油菜黄、秋有稻花香的靓丽风景线。

同时,组建民房合作社,盘活闲置民房资源,抢抓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机遇,引进同程旅游集团,采取“原乡产品+时尚设计+雅致文化”的组合方式,通过农业、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赋能,推动整村“有机生长”,打造一站式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2022年全村共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带动全村民宿、餐饮等各类消费超350万元。

“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500余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38,800元,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41800元。”上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建萍表示。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近年来,吴中区以全面建设“五美五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积极引导村民探索自治共建新模式,推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行政推动向全民参与转变,特色亮点纷呈。

坐落于临湖镇南侧的牛桥村,毗邻太湖、环境优美。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牛桥村根据实际治理需求,探索和完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因地制宜推动居住出租房屋“旅店式”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各项长效工作机制,以“巧劲”破题。

据介绍,出租房“旅店式”管理办法,参照旅店经营前审批、旅馆入住登记和离店注销的管理模式,把小区内的出租房屋当作“虚拟旅馆”的客房,通过设置“旅馆总台”,实行出租房屋“租前安全把关、人来登记留档、人走注销”的精准管理,以此提升出租房屋的安全系数,形成“房东租着放心,租客住得安心,政府管得省心”的良好局面。

牛桥村党委书记黄永志介绍,“我们现在外来人口登记在案的共5100人,他只要居住在牛桥村,首先必须要到牛桥村委会来报备,因为我们对每一栋出租房子甚至每一间个体的房子都安装了智能电表,他不来报备、不交押金,这个电表是没法开通的。报备过后,他来自哪里、来干嘛、住多长时间,基本信息就一目了然。还有更重要的是,他走的时候来取押金,我就知道他什么时候走、大概要到什么地方去。这样从安全的角度、管理的角度,就制约了外来人口进入牛桥村,也有效加强了管理。”

近年来,吴中区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吴中区农业农村局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还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茶业百强县域、“三茶统筹”先行县域、国家级中蜂枇杷蜜生产基地等多项“国字头”荣誉称号。

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晓春表示,“接下来,吴中将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牵头抓总作用,补短板、强基础、促落实,力争实现村级集体总资产超205亿元、村均集体总收入超1790万元,全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锦绣江南鱼米乡’,努力打造高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吴中样板’。”